專家解讀 | 完善蓄滯洪區補償機制 筑牢防洪減災民生防線
河北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 崔志清
河北省屬海河流域,境內有灤河、北三河、永定河、大清河等七大水系,降雨時空分布不均,洪澇災害多發頻發。建國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認真踐行“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救災理念,按照“上蓄、中疏、下排、有效治洪”原則,經過多年治理,形成“分區防守、分流入海”的防洪工程體系。蓄滯洪區作為重要組成部分,承擔分蓄洪水、削減洪峰功能任務。河北省有13處國家蓄滯洪區,總面積6882平方公里,滯洪容積151億立方米,在歷次抗御流域性洪水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2000年頒布實施的《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暫行辦法》(國務院令第286號,以下簡稱《暫行辦法》)為保障蓄滯洪區居民生產生活、維護社會穩定提供了制度保障。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防洪形勢變化,國家及時修訂《暫行辦法》,出臺《蓄滯洪區運用補償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統籌流域防洪安全與區域發展需求,完善蓄滯洪區補償頂層設計,為保障區內居民基本生活,盡快恢復農業生產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構建責任體系,確保補償成效。《辦法》創新建立了“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專業支撐”的立體化管理機制。在縱向責任劃分上,明確各級政府的主體責任,省級政府負責牽頭抓總,組織界定淹沒范圍、按照分類定值原則制定補償標準,縣級政府具體組織實施,包括財產補償登記、核查損失、張榜公示等等;在橫向協同上,明確了財政、水行政、發展改革、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農業農村、應急管理、林草等部門職責,為充分發揮部門協同作用、形成工作合力提供保障;在專業支撐上,明確了引入專業機構,提升損失核查的專業性和公信力。這種立體化管理機制,為補償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了堅實制度保障。
二、增加補償對象,彰顯公平公正。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村改革深化,蓄滯洪區內生產生活方式發生較大變化,群眾生產經營主體呈多元化趨勢。本次《辦法》在補償對象界定上實現了重要突破,在原有規定常住戶籍居民作為補償對象的基礎上,新增了兩部分群體,一是將新型農業生產主體納入補償范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二是明確住房所有權人補償權益,保護群眾財產權利。這種多層次、廣覆蓋的補償體系,充分體現了社會公平正義,為蓄滯洪區群眾吃下了“定心丸”。
三、優化補償程序,提高服務效能。《辦法》構建了補償工作標準化流程,明確損失核查、金額核定、張榜公布、資金撥付等各工作環節。其中兩大創新尤為突出:一是推行“直補到戶”機制。通過國庫集中支付系統,實現補償資金“一鍵直達”,既提高了補償效率,又確保了資金安全。二是精簡汛前財產補償登記項目。汛前只登記區內承包土地、流轉土地、住房、農業生產機械和家庭主要耐用消費品,對變動頻繁的畜禽不再登記。這些舉措使補償工作更加便民利民。
四、創新保障機制,維護社會穩定。《辦法》建立了“政府補償+市場保險+N”保障體系。一方面,是創設預撥資金機制,對于運用后損失嚴重的蓄滯洪區,可根據預估損失申請提前撥付部分中央財政補償資金。“23.7”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期間,河北省先行先試國家預撥補償資金機制,平穩有序發放預撥補償資金,第一時間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群眾手中,幫助災區群眾盡快恢復生產生活。另一方面,《辦法》構建了市場保險分擔風險機制。鼓勵發展洪水保險,形成風險共擔機制。除此之外,區內居民享受與其他洪水災區受災者同樣的政府救助和社會捐助。這種制度體系既強化了政府責任,又發揮了市場作用,為受災群眾提供了多重保障。
《辦法》的修訂實施,標志著我國防洪減災體系向更高質量邁進。下一步,需要重點抓好標準細化、監督管理和效果評估等工作,確保政策紅利充分釋放,真正筑牢防洪減災的民生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