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 | 為蓄滯洪區運用提供更加有力法治保障
水利部減災中心(防御中心)副主任 錢峰
蓄滯洪區是流域防洪工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確保流域防洪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此次《蓄滯洪區運用補償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修改發布,為充分發揮蓄滯洪區“底牌”作用、更加公平高效補償區內居民損失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辦法》修改發布的重要意義
我國共有98處國家蓄滯洪區,總面積3.4萬平方公里,總容積1090億立方米,在防御長江流域1954年,淮河流域1954年、1991年、2003年、2007年、2020年,海河流域1963年、2021年、2023年等大水的關鍵時期,發揮了削減洪峰、蓄滯超額洪水的重要作用。2000年,為了保障蓄滯洪區的正常運用,確保受洪水威脅的重點地區的防洪安全,合理補償蓄滯洪區內居民因蓄滯洪遭受的損失,國務院發布實施了《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自《暫行辦法》實施以來,中央和省級財政共計發放補償資金170多億元,保障了蓄滯洪區運用后區內居民及時恢復生活生產,保證了蓄滯洪區及時有效運用,是一項利國惠民的好政策,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區內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蓄滯洪區內的人口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發生較大變化,一些規定已不適應新形勢。此外,顛覆傳統認知的極端天氣事件頻發,2020年以來連續4年均有國家蓄滯洪區運用,涉及長江、淮河、海河、珠江4個流域,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也對蓄滯洪區運用補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此次《辦法》修改,是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具體體現,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為根本遵循,以協調防洪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關系為重點,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在補償對象、補償范圍等方面作出相應調整,建立了補償資金預撥機制,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蓄滯洪區運用補償將更加公平、高效,更加有利于蓄滯洪區管理和運用。
二、《辦法》的特色亮點
(一)完善補償對象,體現公平原則
《暫行辦法》規定補償對象為蓄滯洪區內具有常住戶口的居民,隨著農村改革不斷深化,居民戶口外遷導致“人地分離”“人房分離”,土地大規模流轉催生出種殖養殖大戶和農業合作社等新型生產主體,農業生產經營呈現規模化、機械化、多樣化發展態勢。按照《暫行辦法》,這些戶口外遷的居民和從事農業生產的企業均無法獲得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此次《辦法》修改,按照補償對象應為實際從事生產并遭受損失的主體為原則,除蓄滯洪區內具有本地戶口的居民外,新增依法直接從事種植和養殖的農業生產者、蓄滯洪區內住房的所有權人作為補償對象,既體現了公平原則,更加適應當前土地流轉、人口外遷、農業經營主體多元化等實際情況,也符合國家鼓勵適度規模化農業生產的政策導向。
(二)創新預撥機制,體現以人民為中心
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涉及制定補償方案、界定淹沒范圍,確定補償標準、核查財產損失情況和補償金額公示等多個環節,補償資金往往半年以上才能發放到位。2023年海河流域蓄滯洪區運用后,中央財政采取超常規措施預撥部分補償資金,幫助受災群眾盡快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社會反響良好。《辦法》吸納此成功經驗,建立預撥機制,規定蓄滯洪區運用后損失嚴重的,省級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權的主管部門可根據災情提出預撥申請。這一規定突破了《暫行辦法》“先核定后補償”的限制,大大縮短了群眾拿到補償款的時間,既可及時解決受災群眾生活難題,也可幫助搶抓農時窗口期,最大限度降低季節性減產損失。這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通過制度優化最大限度降低對群眾生產生活的影響。
(三)吸納專業力量,體現高效精準
蓄滯洪區補償核查工作時間緊、任務重,且涉及到住房損毀等級鑒定、水毀面積測量等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河南、河北在補償實際中積極引入專業機構參與損失核查;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家庭農場等越來越多,規模大、產值高,傳統的張榜公示方式難以有效監督,安徽、河南在補償實際中積極引入專業機構開展土地丈量、賬目核查等工作,保證了補償的精準高效。此次《辦法》修改,增加了可根據實際需要委托專業機構參與核查損失情況相關內容。此外,《辦法》鼓勵保險機構根據蓄滯洪區運用后損失情況,開展洪水保險快速理賠和災害應急預付賠款服務。通過引入市場化、專業化的社會力量,可有效拓展核查工作的人力資源和技術支撐,既保證核查工作的規范性和準確性,又顯著提升補償工作效率。
三、《辦法》的貫徹落實
蓄滯洪區運用補償工作事關流域防洪安全,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為確保《辦法》順利實施,有關方面應著重開展三方面工作:一是持續抓好宣傳貫徹。采取多種形式做好《辦法》的宣傳解讀和培訓指導等工作,使有關各方充分知曉和準確掌握《辦法》內容,為《辦法》積極穩妥貫徹執行營造良好社會氛圍。二是及時跟進配套政策制定。《辦法》確立了蓄滯洪區運用補償的基本制度框架,蓄滯洪區所在地人民政府要及時出臺更為具體、操作性更強的實施細則和配套規定,進一步細化制度措施,確保《辦法》有效落地落實。三是強化數字賦能。在財產補償登記、淹沒范圍界定等環節,充分運用衛星遙感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高補償工作效能和數字化水平。